出版广角

综合新闻

“母仪若水润三苏” 蒋蓝、邵永义合著《苏母传

来源:出版广角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26

苏家搬进纱縠巷新居不久,便发现前人窖藏的一坛金银。程夫人叫人重新埋好,并把土夯得严严实实,并用这件事来教育启发苏轼说: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凡非分之财,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,这是做人的准则。”这无疑是给苏轼上了一堂极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课,从中所受的教育和启发是无法估量的,对他高尚品德的形成和超然物外境界的达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。

除了皇帝、公主或者极其典型的人物之外,历史上关于普通女性的记载很少。虽然苏东坡作为大文豪、政治家很有名,但他的母亲毕竟还是普通平民。历史上关于程夫人的正式记载,总共只有两篇文章,苏洵写的墓志铭和司马光写的墓志铭,以及苏轼苏辙文章中对母亲的点滴描写。总共加起来字数非常有限,透露细节也较少。要以此写成一部细节丰满的传记,难度非常大。所以蒋蓝和邵永义采用纸上材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,再运用合理的艺术想象力,在环境地理细节方面,努力还原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苏母形象。

程夫人(1010—1057年)出身名门,自幼熟读诗书,性情仁慈,知书达理,端庄贤淑。18岁同苏洵结婚,婚后她劝夫以进、教子以学、持家以富。司马光用“孝恭勤俭,识虑高绝”来总结她。

开发辅导成就其夫、子,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

程夫人同丈夫苏洵关系和睦,相互包容,恩爱幸福。当时“程氏富而苏氏极贫”,程夫人从巨富之家来到相对比较贫寒的苏家,没有傲慢和不满之状,反倒自甘清贫。当有人问她为何不向爹娘借钱时,她道:“我去求父母,当然不会遭拒绝,但我的丈夫会因此被人说成靠我养活,又将如何解释?”在男尊女卑观念深入人心的封建社会,程夫人为照顾丈夫苏洵的颜面,宁愿过苦日子,也不愿意向娘家人伸手。

程夫人对女儿的教育也很成功。在苏八娘的成长过程中,父亲苏洵很长时间并不在身边,多是程夫人教育的结果。苏八娘在眉州是出了名的才女,司马光在为程夫人撰写的墓志铭中曾夸赞她“幼女有夫人之风,能属文”,苏洵在《自尤》诗中对爱女极尽赞美:“俨然正直好礼让,才敏明辨超无伦。”

苏学专家、学者张志烈在为《苏母传》作的序文《波漾碧池鱼唤出 香弥绿径凤飞来》中说,读完这本书,他一直沉浸在喜悦、高兴和敬佩的情绪之中。“四十多年来,因为中国苏轼学会在眉山的许多活动,我曾多次到过中岩,驻脚唤鱼池,在瑞草桥拍照。现在读完《苏母传》,好像真是走进了三苏时代那个‘中岩眉里一江连的'当下”,又好像从那个当下穿越到今天,从而感悟到苏学研究中的一些事情。”

女性在家风传承中有着两个极其重要的角色,既是上一代的女儿,也是下一代的母亲,故而有“家有贤妻,如国有良相”之说。程夫人对苏家之重要,被其同代乃至后世学人公认,以至于她也被称为“苏母”,在历史上与孟母、岳母相并称。

面对丈夫苏洵早年爱玩的天性,程夫人并没有苛责,而是勉励丈夫上进。比如,苏洵《祭亡妻文》中记叙了程夫人是个沉静贤惠的女子,尽管心有隐忧,却从未向苏洵当面表达,也没有冷眼看待,而是选择理解、关心、支持。她认为苏洵天资过人,有独立个性,并非“不学”之人。苏洵下定决心上进后,程夫人挑起了家庭生计的重担,把家事料理得井井有条,以此支持苏洵。而苏洵闭门谢客,重新研读六经百家之说,充溢涵蓄,抑而不发,到非发不可时,才走笔成文。从此,诗文一出惊朋,“卒成大儒”。

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

一门三父子,都是大文豪。“三苏”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,是千古佳话。尤其是苏东坡一生崇德向善,虽受重挫却矢志不渝,成为在文学、政治等多个领域被人称赞的卓越人物。而这一切,与苏家有着优良的家训家教家风绝然分不开。

在《苏母传》中,作者从程夫人的出生地讲起。程家原本是北方大族,因安史之乱而随唐僖宗入蜀,定居眉州青神。青神则为耕读之风的典范,有着良好的人文传统和淳朴民风。程仁霸为程夫人祖父,生性仁厚,重诚信,在家乡很有声望,曾担任录事参军之职。苏轼《书外曾祖程公逸事》有记载:偷盗者因偷萝卜被好大喜功的尉官欲治死罪,程仁霸知情后为其平冤。

写完这本书,蒋蓝也深受启发,“很多人只看到三苏的伟大的文学成就,但却较少思考,这些都是怎么来的?其实,除了他们本人的天赋、聪明、刻苦,外在环境之外,还有程夫人为这个家庭所付出的巨大辛劳。但这些往往被遮蔽掉了。女性在中国传统历史中,是普遍不被重视的群体。事实上,她们的作用,尤其是家风家训的形成中,往往要比男性要大得多。”